赠诗这事儿,若说雅致,确实如此,但总会因为人的身份地位或者场景不同,而被理解出不同的意思。
黎阳本来觉得没什么,可仔细一想,竟觉得此事急需慎重。
有些人,往往因为一句话就被点醒,对于黎秦这样的聪明人,黎阳更得小心翼翼。
思来想去,黎阳终究没敢写下郑板桥的《竹石》,他是真的怕黎秦误会。
最终,黎阳把郑板桥的另一首《竹》写在了宣纸之上。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看到黎阳写下诗句,一旁的黎秦忍不住读了出来。
初读此诗,尤其是前三句,黎秦觉得寻常至极,不免有些失望。
直到黎阳写下最后一句,黎秦眼眸微微一颤,颇觉有些惊艳。
原来,这最后一句才是点睛之笔。
“免撩蜂与蝶?”
还真是符合他的要求。
不由得,黎秦暗暗瞥了正在冥思苦想的黎阳一眼,嘴角勾起一丝隐晦笑意,眼神也颇有深意。
随后,黎阳执笔而立,一副思索之态,终究搜到了一首宋代苏泂(jiong)的杂兴,写了下来。
“碧烟腾上青松树,下有仙人此炼丹。”
“丹成不愿千千岁,乞与前生一味闲。”
默默读完这第二首诗,黎秦的眉头不由微微蹙起。
说实话,他即便不擅诗词,可也看得明白,这哪里是写松树的?
对于此诗,黎秦都看得出来,黎阳如何不懂?
只是,他真的不敢乱写!
自古以来,松、竹就被文人赋以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等高贵品格。
每一首诗词几乎都被诗人赋予了特殊情感以及深意。
他若是真的写出什么“咬定青山不放松”,会不会让黎秦联想自己应该坚定某些想法?
他若是写下“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会不会让黎秦觉得自己还有希望?
无奈之下,黎阳只能以此诗应付一下。
写完两首,还有一首,黎秦虽然只是随口一提,但黎阳也不能真的无视。
正在黎阳继续搜索诗词之际,反复默读几遍的黎秦,竟是眼底渐渐闪过一道精光,开始喜欢上了这首诗。
“丹成不愿千千岁,乞与前生一味闲。”
“好诗!”
“果然是好诗!”
“还是六弟最懂大哥!”
这几句话,可不是黎秦心里想的,而是真的脱口而出,甚至还兴奋地拍了拍黎阳的肩膀。
这清心寡欲、无欲无求的心境,不正是他希望别人看到的吗?
“大哥言重了,六弟无才,实在想不出好的句子,已是有些词穷!”
“大哥不嫌弃便好!”
闻言,黎阳微微一愣,转而仔细一想,便明白黎秦的意思了。
只是,这懂人心的说法,他是不敢承认的。
再说,他刚刚一直在考虑,自己写出的诗会不会引起黎秦误会?
哪里想到,误打误撞的,他写出的,竟然都是暗暗符合黎秦心意的诗词?
不得不说,不管黎阳怎么写,都会有一头儿被黎秦拿捏。
要么是黎秦拿来暗中激励自己,要么是他拿出来给别人看。
不管如何,这相反的心境,总是能被捕捉一面的。
“为兄记得你之前与我一样,并不善诗词,难不成这三年来,六弟真的夜夜梦中与神仙学道?”
“那神仙是男是女?”
黎秦望着黎阳,笑呵呵地问道,颇有几分调侃的味道。
“大哥说笑了,梦境而已,当不得真!”
黎阳尴尬一笑,回了一句,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黎秦笑着点了点头,不再打扰李阳。
一时间,微微退后一步的黎秦,看着黎阳的背影,心里渐渐生出了诸多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