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沦陷,庆襄皇帝身死的消息,没多久就传遍整个大周。
漠州、青州百姓自然是弹冠相庆,乐不可支。而中原、南方等地,就都是如丧考妣,难以置信。
先前无人在意的一簇小火苗,短短几个月就燎原到如此程度,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现在漠、青二州,加上京城都在苏元手中,太子周丞又和一些大臣坐船从东海逃至海州。
那么秦江以北,属于大周的领土就只剩下徐州和秦州。
徐州位于京城和青州南边,秦州则位于徐州正东,两州接壤,关系也都不错,但事到如今却成了难兄难弟。
谁都知道,周丞逃到海州,短时间内是没办法打回来的。他先要继位,宣告正统,随后还要重建朝廷,重选京城。
没办法,京城已经丢了,总归是要在秦江以南的八州内选一州,选一座府城,定为暂时的都城。单单这一点,就不知要耗费多大工夫。
尤其秦江这南八州,八个州牧,其中有多少会“喜迎太子”的,真说不准。许多州牧自己土皇帝做得好好的,谁愿意把真皇帝带到自己府城,让自己从一把手变成不知几把手。
且周丞和那些官员都是只有人和财物,没有兵,要是某个州牧胆大包天,直接把人扣了,把周丞当傀儡操纵也有可能。
这些潜在危险都要花时间去排除,为此周丞要选定都城,登基为帝,都且要花一番功夫,更别提率兵打回来了。
只是这样一来,秦州和徐州就置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同苏元抗争到底,把自己家底都拿出来,来个鱼死网破不死不休,实现对大周皇朝的绝对忠心。
这能换来什么呢?大概是秦江对面周丞的一句口头表扬吧,实际利益肯定是没有,也给不了。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献城而降,可这当中又有问题。那便是苏元是个会翻旧帐的人。
一些劣迹斑斑的将领、官员投降他,他根本不会把这些人的过往一笔勾销,而是会派人严查。甚至朝廷还收到过情报,说苏元曾经让老百姓们来审判官员有罪与否,这实在是让他们感到荒唐,感到匪夷所思。
他们想的都是,让一群大字不识的愚夫愚妇审判朝廷官员,那不是纯属胡闹吗?任何一个老百姓不都得要判官员有罪!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徐州大多贵族富商,都想要尽快渡江,搬家去江南定居。
连州牧都如此想。
徐州开阳城,州牧府上,宋谦正焦头烂额地查看着手头清单册子。
这清单里记录的都是他想要带走的东西。不只是手下人,他这个州牧也要走。
宋谦脑子很清楚,他知道以苏元那种性格,绝不会允许徐州和秦州的控制权不在手中,为此,只等苏元处理完京城那一大摊子事,下一步就绝对会派兵攻打二州。
先前数路勤王军队,在得知京城沦陷,皇帝身死的消息后,基本都原路回去了。他们本来也不想和苏元硬碰硬,而没有他们援手,只凭江北这二州兵力,就算全部联合起来也绝不会是北安军敌手。
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宋谦可不想拖延下去,拖到最后想走却发现走不了了,那才是真正的绝望。
他再次看了一遍清单册子,上面记录的大多都是银票等财物。哪怕他是州牧,也只能在自己州威风,待去到其他州,就不得不花费大量银钱疏通关系,让自己一家数口能过上个不错的生活,省得被一些小人惦记。
“唉……”
看完后,宋谦长叹一声,没想到事情会到这地步。
他本来还和苏元合作,构陷傅成阳。那时他根本没想过苏元真能打下京城,更没想过一应官员竟然要不得不坐船逃离,前往江南。
更令他心痛的是,带领一半徐州兵去京城支援的他儿子,也没有消息再传回来,无疑是死在了北安军手中。
宋谦心中痛恨苏元,却又无可奈何,连秦州兵团在收到消息后都紧急返回秦州。这足以看出,秦州州牧也放弃了继续打下去的意思,不是和他一样要南渡,就是会投降苏元。
无论如何,江北是注定待不下去了。
唯一令他欣慰的,恐怕就是最后太子之位还是落在了周丞身上。他渡江之后,只要带领一家老小去周丞所去的州,应该还能在新建立的朝廷里谋个不错的差事。毕竟一半官员没能逃出,新朝廷一定会大量缺人……
宋谦这边如何想,在京城的苏元并不在乎。
不过他的确如宋谦所想那般,并不打算再立刻出兵,攻取江北剩下的徐州和漠州。不是打不下,而是京城这边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不处理好就带兵离开,只会留下一个烂摊子。
他这几天让沉炼负责审问那些官员,把一切有用的信息都从嘴里撬出。这并不困难,原先在北风城时,一些刀头舔血的强盗山匪,面对沉炼的审问手段都会变成小绵羊,何况这些养尊处优惯了的朝廷官员?
苏元估计沉炼都不一定要上刑,只要给他们展示一番锦衣卫那些花里胡哨的刑具,就能把他们吓地都供出来不可。
实际上也是如此。
沉炼只是亲自动手给兵部尚书陆广上了刑,哪怕后者吓得表示愿意配合,他还是用了刑。并且还让一众官员进行参观,据苏元听说,当场就吓晕了七八个。
沉炼这么做,纯粹是为了杀鸡儆猴,用陆广做例子,让官员们知道不老实交代的后果是什么。有这么一个例子,接下来便很简单,所有人都痛快无比地交代了一切。
其中有价值的,沉炼都记录下来,交由苏元。最后,他问苏元,这些人要如何处置。
“如何处置?”
苏元此刻正在内城,同其他士兵一同搬砖,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
内城重建工作,他不光调集士兵和百姓,更是亲自参与其中。只要闲着没事,他便会亲自到工地上跟着一块干活。
他只有亲自参与,对于重建工作的内容和进度才心中有数。而且,这也能有效拉近他和京城百姓之间的距离。
以前因为朝廷宣传,和动辄抓捕异见人士的原因,京城百姓大多很恐惧苏元,恐惧北安军,认为这是群如同蛮族一般可怕的杀人疯子。
现在苏元自然要扭转这错误形象。他的努力几天内就起到初步作用,在严令之下,除了少数害群之马抢夺百姓财物外,基本上北安军对京城百姓是秋毫无犯。这就足以换来大量好感。
百姓们实际上都已经做好被北安军劫掠的准备,不少人遗书都写好了,待发现那种事不会有后,自然是喜出望外。
再加上先前朝廷官员侍卫放火是许多百姓亲眼所见,对他们更加痛恨,那对于帮忙灭火救人,以及重建民宅的北安军就会生出好感。
现在再看到苏元这北安王亲自下工地干活,就算有些书生认为他是在收买人心,却也不得不承认,起码比从前那些装都不装的官员强。
如此种种,苏元相信,之后再在京城实施他在太原时的一些政策,百姓们迟早也会像太原百姓一样,对他对北安军,都像是对待家人一样亲切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