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传(1 / 1)

美味姻缘 上善若水q 755 字 2个月前

公元一九四五年,也就是民国三十四年,北平阳谷县的,15岁文若晨带着母丧之后,兄弟们分家分得的为数不多的家资,投奔在济南做粮食买卖的堂叔文新一。

堂叔文新一在经七纬十二有一家粮铺,说不上大富,却也是即安的小富,衣食无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个一儿半女。文新一和发妻季氏感情甚笃,从未想过休妻另娶,或者纳个姨太太给自己生儿育女。想着在自己或者妻子的侄子里,挑一个合夫妻二人心意的,为夫妻俩养老送终即可。

这侄儿一来投奔,一面感慨自家堂弟夫妻在大好年华先后逝去,一面又欣喜一向喜欢的侄子来投奔,让侄儿给自己养老送终的想法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

多年的夫妻相处下来,两人之间早已培养出了十足的默契。此时此刻,无需多余的言语交流,仅仅是凭借眼神交汇,被文若晨一声声“九婶”喊着的季氏,瞬间就读懂了自家男人的想法,立刻去后院准备侄子住的房间。

文若晨在文家粮铺住了下来,没几天就让大家喜欢得不得了,勤快嘴甜,有眼力价,还写得一笔好字,最让文新一和掌柜,账房喜欢的是,文若晨脑瓜灵透得很,算账算的是那个快,你这里刚报完账,他那里已经心算出来,准确无误。

文若晨的聪明才智在文家粮铺中很快便显露无遗。每当账房先生忙碌地记着账,他总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专注。一次,账房先生正为一个颇为冗杂的账目犯愁,文若晨却微微一笑,主动请缨。他接过账本,笔尖轻舞,不到片刻,便将账目算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众人见状,无不惊叹。

文新一更是喜出望外,他拍着文若晨的肩膀,笑道:“好侄儿,你果然聪明过人,这粮铺日后交给你,我放心得很。”文若晨谦虚地低下头,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他自小便熟读《史记》、《汉书》等典籍,对田亩之事素有研究,在济南做买卖的几年间,更是开拓了视野,懂得了“一粮一粟皆学问”的道理。文若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文家粮铺开辟出一条新的出路。

他首先提出,要一改过去坐店等客的传统,主动走进田间地头收粮收米。同时,他还提出,要增加粮食的品种,丰富粮店的库存,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客户。

这些建议让文新一听,连连称好。立刻安排下去,将粮店的经营方式改为坐店和下乡收粮同时进行。果然,这种方式一推行,来店里卖余粮的农户越来越多。

文若晨在店里安排人手,教伙计们如何识别新粮和陈粮,如何计算重量,估量价格,安排车辆,伙计们很快便也上手了。

短短一年时间,文家粮店的生意便一日千里。文新一对文若晨的本事赞不绝口,平日里总爱叫着他“小诸葛”,有事没事都爱找他商量。

文若晨也不负期望,他根据堂叔文新一的指示,积极开拓业务,让文家粮店的买卖越做越大。他还提出,要在济南经营南北货,将干果,海货等南北特产运到济南销售,丰富济南人的餐桌。

文新一觉得这个点子不错,便全权委托文若晨来办。文若晨立刻付诸行动,组织人手,在济南最繁华的街道开了第一家南北货店。由于干果,海货都是品质上佳的佳品,价钱也不算贵,因此吸引了很多顾客。

随后,文若晨觉得,在济南经营南北货,不能总依靠阳谷家里的运输,必须自己组建运输车队。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运输,还能降低成本。

文新一对文若晨的决策连连称好,立刻按照文若晨的指示,在济南附近买了十几辆大车,组建了运输车队。文若晨精心策划,组织人员训练,使车队在一年之内就运转正常。

文若晨的聪明才智让文家粮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很快,文家粮店从一家发展到了三家,生意越做越大。在济南,文家粮店的买卖越做越红火,文若晨的名字也越来越被人熟知。

济南城里,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谈论着文家粮店,谈论着这个把文家粮店经营得风生水起的年轻人。他不但把堂叔文新一的粮店经营得赚钱无数,如今又发展出了自己的南北货店,而且据说,还组建了自己的运输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