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1 / 2)

李翰林端起了茶杯,轻轻的抿了一小口继续说道:“同志们!虽说我们的工作暂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但是,我们的工作距离市委市政府领导们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特别是,河西县这些年大家也非常清楚,河西县错失了发展机遇,使得各项工作都很被动,在全市排名都是靠后的。我的上任,希望能为河西县一百多万百姓谋得幸福。最近我下去跑几个乡镇,发展了不少问题。许多地方都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应付领导,其实同志们,我们干工作是为百姓为党的事业而干的,不是为哪一个领导而干的,这一点思想,希望大家一定要端正。至于那些乡镇的领导,我想此时也已坐在下面参加了今天的会议,我也就不在这里点名批评了,今后,如果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就不客气了,我是对事不对人,同志们!希望他们都不要成为我第一个树立的后进的典型。”

说到这儿,王强就下意识的往台下望了望,又看看李翰林的表情,心想这个貌似文质彬彬的县委一把手,还真是有两下子呢!不可小瞧啊!

李翰林接着又说:“所以说,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闪光点,好的做法我们一定也要推广,比如说,柳树镇,其实有些好的想法还是在这里值得表扬的,这就证明他们在想着工作,想着发展。”

李翰林说到这儿的时候,下面柳树镇镇委书记姚望远心里却是一种欣慰,他在感叹李翰林的确很会运用官场权谋,先批评后肯定,很有领导艺术与方法!不得不对这位一把手叹服。

李翰林又接着说道:“只是以前没有更好的发展环境而已。这就是我们河西县的问题所在,当我们看到下面还有很多的群众都还没有解决温饱,都还处于一种与饥饿作斗争的状况中,我感到很揪心,同志们,我们要求变啊!只有变才会通!我们这里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很是很大的,我下去看到了问题,看到了我们这里发展与别的县市的差距。河西县地处淮河岸边,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淮河市的东大门,也是淮河市的龙头大县。铁路干线以及高速公路贯穿其中,水运也很发达,交通很便利,可以说四通八达。我们要独具慧眼,必须看的我们所面临了机遇与挑战。因此,这次会议把大家召集来,也是我来河西县第一次与大家的见面会。所以,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步子要稳一点,办法要多一点’全面为建设河西县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李翰林讲到这儿的时候,台下的掌声就再次响起,人们从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身上看到了河西县的希望,看到了河西县的美好未来。

李翰林又道:“我们要成立招商领导小组,这个组长有我本人亲自兼任,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民营企业,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再造一个新河西。”

李翰林颇有鼓舞性的施政演说,一下子把现在王强以及其身边的亲信镇住了。他们预感到了一种不祥的兆头,那就是,李翰林要比前任书记刘举首厉害多了。

但是,县长王强却转念又一想:年轻人嘛,容易激动,没有持久力,新官上任,踌躇满志,干工作三天的热情,是可以理解的,等到激情已过,也会是跟前任县委书记刘举首一样。

但是,李翰林的施政理念的确赢得了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他在发言完毕之后,也在心里默默的告诫自己,一定要大显身手,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出来。所以,李翰林在他得到了市长黄振江的尚方宝剑之后,就下河西县各乡镇仔细调查走访县情的原因。

他是从市政府里的大机关出来的,他深深知道,在下面干工作,切忌不要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否则自己就会变成了瞎子,变成了聋子。他非常明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因此他就先下乡镇不停地走访,深入小街巷了解情况。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他找到了河西县的根结所在,那一个月里,他经常一个人,在工厂与工人聊天,在农村到的田间地头总可以看见他与农民促膝谈心的身影。干部群众对于这个新来的县委书记印象很好,同时也对李翰林的到来充满了希望。

这一次的正科级干部的动员会开的很是成功,为李翰林赢得了良好的形象。同时,也给县长王强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与负担。人与人的斗争往往来自于自己的心理,经验告诉人们,战胜自己就可以战胜别人,而往往说得好,真正做起来,却是难上难了,尤其是官场上的争斗。在你要打败对手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抬起头,先自信起来。然后给对手增加心理上的压力,自己才会集中思想丰满自己,给自己充足电,这样只有当自己强大了,对手不战自败。

会议结束之后,李翰林又回到了县委宾馆。这时,手机响了,一看是副县长张蔷打来的。

刚接通张蔷在电话的那端就率先说:“你的发言很好,非常精彩,我都听得入神了。下面发响很好,很热烈。”

李翰林就说:“是吗?我只是很想为河西县的人民多做点实事而已。只要你想为群众做事儿,那你的发言也会很精彩。希望群众能够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就好了。

“那是,那是,李书记,你说的太好了!为我上了一课。怎样,中午有时间吗?我们出去喝一杯。很喜欢跟你在一起喝酒,喜欢这种感觉。”张蔷热烈的说。

“哈哈,是吗只是你酒量太好了,我喝不过你啦!还是在宾馆食堂简单吃点吧!下午还想吃过饭休息一会呢!”李翰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