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头屯河(1 / 1)

鹰睨 西瓜是水果 564 字 3个月前

1940年,9月29号。

头屯河,中苏飞机组装厂。

随着37年中日之间爆发全面战争,中国和苏方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方开始对中国进行大量的军事援助,提供了2.5亿m元的军事贷款,支持中国抗击日寇的侵略。

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牵制住日军,使其无暇北顾在东北发动挑衅战争,从而好更多的腾出手来准备即将爆发的欧洲大战。

飞机、坦克、大炮、机枪、步枪、子弹、汽油,以及其他设备,源源不断的通过西伯利亚的萨雷奥泽克和济姆潘泽用索文托尔加式载重卡车,运到中国的大西北迪化,再朝东运到战区抗击日寇。

这里面陆路运输虽然困难辛苦,尤其是沿途都是大片的泥泞土路,被索文托尔加式载重卡车碾压出来一道道地龙一样的粗深车辙痕迹,可物质损耗毕竟有限。

而从鄂木斯克的新西伯利亚第153工厂起飞的战机,到达头屯河直线距离超过3000千米,沿途地形是无尽的草原无人区,气候更是复杂多变。

尤其是伊-15型和伊-16型驱逐机,沿途要进行至少六次的简易机场蛙跳加油,一旦目的机场遇到突然而至的大雨,整个飞行团队要么全部弃机跳伞,要么运气好遇到大雨停了,就得冒险在泥泞的简易机场强停。

虽然苏方战机的要价确实贵的离谱,然而考虑到他们在到达头屯河机场惊人的坠落比,很多苏军飞行员更是这么郁闷的牺牲,所以这个价格贵自然也有着它贵的道理。

同年11月,鉴于中国军队在长三角区域英勇顽强的和日军厮杀,给与日军以重创,打破了东洋狂妄自大‘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呓语,苏方看到了中国可挖掘的巨大的战争潜力。

一個有着近千万平方千米领土,四点五亿人口,英勇不屈的民族,在对日寇的战争中发生的那一幕幕可歌可涕视死如归的战斗,让苏方发现只要给予这个伟大的民族一定的武器资助,只是他们就能把东洋死死的压制在东亚这片土地不能突破。

于是苏方提议在中国的大西北建一座合资的飞机制造厂,减少运输途中的巨大损耗。

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国方面高度的认可和热情,并且立即积极主动的推进起来。

1939年8月11号,中苏签订了在大西北的头屯河建立飞机装配厂的议定书,苏方决定在头屯河建造一家年产能力为300架战机的飞机装配厂,中苏各持股50%。对外称农具制造厂,亦称头屯河铁工厂。

主要制造伊-16,10型驱逐机,伊-15型驱逐机,SB-2轻型快速轰炸机。

飞机制造费用资金由中方折合美元支付部分,为200万美元,其余另由苏方借款拨付。

中方负责行政管理,派正厂长;苏方负责技术,派总工程师;另以5人组织监察委员会监督厂务工作。

之后发电站、氧气一乙炔站、供暖系统、压缩空气站、热处理站、锻造车间、化学净水室、铸造车间、过滤车间、煤矿和弱电设备,组装工厂,在中方的大力推进下都快速完成,到了今年9月初,工厂开始了正式的试投产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