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褚照回到庆泽县,已经过去了十多天。这一日,庆泽县忽然来了两个从西域来的和尚。

虽然同往中原来,但这两个和尚并不是一起出发,他们的目的地也不同。一个要往五台山去,一个要往泰山去。恰巧路上碰到便结伴同游,如今路过此地,不由得站住了脚。

与他们之前路过的县都不同,庆泽县似乎天然就给人以一种万象新的错觉。这并不是说庆泽县有多么繁华,也不是说庆泽县有多么人烟阜盛,而是他们发现,庆泽县的百姓与外地的百姓实在不一样——尤其是那股显而易见的精神气儿,让人总觉得好像什么事在他们面前都不是事似的。一个个的,胆子也比一般的庶民要大。

两个穿着火焰一样的僧袍的和尚,每人拿着一文钱一个的菜包,本来是为了化缘才站在门口,就在这时,有百姓跑来对他们合十一礼。

这庆泽县的百姓竟然如此有向佛之心吗?

两个和尚受宠若惊,连忙还礼。

谁料,百姓等他们还完礼,就两眼亮晶晶地问:“两位大师可识字?”

两个和尚一愣,不约而同地答道:“自然是识字的。”

于是百姓又恭恭敬敬地双手合十,恳求说:“今日轮到在张扬栏前读字的严家二郎,不知怎的,出了些事,就没办法为俺们读字。可俺们都想知道今天张扬栏上又写了什么,可否请两位大师帮忙?”

张扬栏?

顾名思义,是贴告示的地方吗?

两位和尚一路而来,从未听说过“张扬栏”这样的东西,更别说百姓会大胆地请求他们帮忙读字了。这些难道不是桥边帮人写信的穷书生们的活计吗?而且貌似,这位穿着粗布衫的施主,还是真的在请求帮忙,而不会羞涩紧张地在某个瞬间,掏出几文钱当做小小的“报酬”。

两个和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好奇。那个想去五台山的和尚就笑着说:“能帮到施主,自然是好的。”

要去泰山的和尚也微笑颔首。

百姓的脸上就出现喜气洋洋的笑容。他十分高兴,一边连连道谢,一边带着他们就往张扬栏去。并且一路唠叨着:“两位大师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是不是也听说了皇帝老儿亲口夸俺们庆泽县的百姓朴素肯干了?朝廷还发给俺们庆泽县大笔的赏赐!”

要去泰山的和尚:“……中原的皇帝,还会特意赏赐一个县的百姓吗?”

要去五台山的和尚则问:“你们做了什么,让你们的皇帝不仅愿意夸你们,还愿意赏赐你们?”

那个百姓憨憨一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说是俺们淳朴向善。但要俺们说,还是县太爷的功劳最大啦。自从他来了,庆泽县哪哪都好起来了。你们知道俺们庆泽县的糖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