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 1)

县试这一套流程,裴晔上次陪着裴持敬考试的时候就已经摸得透透的。这会儿轮到裴晔已经考试,那更叫一个驾轻就熟。更别提还有周夫子和裴持敬两个过来人指点裴晔,每个流程都给裴晔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参加县试的考生,必须要有廪生作保。若是考生身家不清白,譬如是倡优等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出身,便要追究作保廪生的责任。除此之外,考生若是出现冒籍、作弊、匿丧之事,同样惟作保廪生是问。可见作保廪生责任之重大。是以每年县试时,前去常庆县的廪生们家中拜访的读书人便络绎不绝,个个儿都带着厚礼,希望对方能为自己作保。

有的镇子一个廪生都没有,读书人们还要去请隔壁镇的廪生作保,或是直接托人牵线,拜访常庆县城的廪生。自然,花销也不小。

裴晔倒是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周夫子就是廪生。周夫子门下的学生,当然不用去托人拜访其他廪生。裴晔作为周夫子的得意门生,周夫子对他的上心程度更是不一般,恨不得将自己知道的东西一股脑全都塞进裴晔的脑袋里,也不乐意收裴晔的作保礼。

不过裴晔现在也不缺银子,周夫子虽然是秀才,但未必有裴晔宽裕。哪怕周夫子再三暗示裴晔不必客气,裴晔依然按照规矩为周夫子备上了谢礼,甚至比裴持敬等人的礼还厚上几分。

周夫子还没办法拒绝。因为裴晔托祝兴文寻来了一本前朝大儒,被誉为半只脚踏入圣人之境的胡勖胡大儒的一本《论语》批注。《论语》常见,毫不夸张地说,周夫子甚至能倒背如流,但胡勖大儒的手书,不说是无价之宝,也能称得上是无数读书人心中的向往之物。

更何况,如今大周的科举考试,大多采用的便是胡勖大儒的《四书集注》中的观点。

不得不说,裴晔真的很会送礼。这样一份礼,任何一个读书人都不舍得拒绝。相比之下,裴晔打包赠送不允许周夫子单方面退货的一些东西,倒没让周夫子产生什么较大的心情波动。周夫子只是无奈地看着裴晔,笑着摇头叹气,“就你鬼点子多,哪有像你这样,强行捆绑送礼的?”

裴晔理直气壮,“您就说有用没用吧?要是没用,把《论语》批注拿来!”

“逆徒!想得美!”

这么一通笑闹下来,周夫子也不那么在意裴晔送的厚礼,只是又对裴晔上心了几分,仔细问裴晔,“你可曾去县衙礼房录好自己的籍贯?”

“夫子放心,都已办好。”裴晔给了周夫子一个自信的眼神。

实际上,去县衙礼房,录入的不仅是考生本人的籍贯,还包括祖上三代,以及考生本人的相貌特点。比如裴晔,典型的唇红齿白、文质彬彬的俊俏书生,给他记的便是“面嫩,肤白,右眼眼尾有一小痣”,要是裴晔突然之间晒黑了,那么在进考棚时,恐怕要被衙役仔细盘问,甚至没办法进入考棚参加考试。

这也算是另一种考生身份验证,更因为惩罚极其残酷,一旦查出,直接架走,永远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一世前程尽毁,也能有效防止作弊代考。给了大多数考生一个相对公平的考试环境。

周夫子又细细问清楚了裴晔去了县城后的住处,可有人陪他去考试,好照顾他。裴晔十分耐心,笑着答道:“夫子不必忧心,先前我陪持敬哥去县城考县试,早就摸清了其中关窍。再说了,我在县城也有好友,他早就替我安排好了住处,我只管带着包袱住进去便是,不必操任何心。”

“这就好,这就好。”周夫子连连点头,“你虽年轻,却十分稳重可靠。只不过县试不同寻常的考试,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考试,还有考官巡视,你可得做好心理准备。”

裴晔的神情轻松极了,语气更是带了几分戏谑,反问周夫子,“您不会是担心我在考棚里面害怕吧?您忘了,我可是农家子,没念书之前,天天上山下河,踏着月光回家也是常态。别说一个人待在考棚里了,我可是连坟山都不知去了多少遍的,哪会害怕一个人在考棚里过夜?”

周夫子一想也是,就怪裴晔平日里表现得太过斯文守礼,又生得面如冠玉,乍一看就是个世家之子,哪里想得到他是庄户人家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