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业兴奋道:“封晟,日后你来我家就有地方住了,还有书房给我们温书用,这下子我们回来就能安静文温书,专心背考来年的县试了!”
林安然竖着耳朵听了过后,好奇的看向林安业他们。
“三哥,你们来年就要下场了吗?”
林安业点头,回答道:“是啊,本来去年准备下场的,封先生也觉得我们可以试试,总结一下县试的经验,只不过封晟去年被砸伤了手,只能等到这一次的县试了!”
林安然又打量了一眼封晟,惊叹一句:“你们不过十来岁,就打算下场,是不是太早了?”
林安业闻言一笑,解释道:“私塾里好些人去年都下场了,只有经过这种考试才能知道自己的水平所在和不足,本来都是小考,早些考过了也好挣到秀才功名,不然连科考的资格都没有,还读什么书?!”
北燕国的科考制度,和林安然所了解的有些相似。
只不过北燕国科考内容更活泛一些,并非死记硬背的八股文时代,北燕国重策论轻诗赋,考生共要考法令算数以及书法文才和策论五样,可以说策论程文是中不中举的关键之处。
学子们上了私塾还不够,还需要考得秀才功名,秀才功名又要经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关都过了才由本省学政宣布发红榜单告示众人。
当然,考上了秀才还不够,那才刚刚一只脚踏入了科考的大门,秀才们要继续苦读,然后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才能考上进士功名,光宗耀祖。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顺利,场场考试都轻松过关。
有些人考了一辈子还只是个童生,甚至连秀才功名都得不到,可以说,科举考试难度非常大。
如今封晟才十岁,林安业十三岁,两个人这么年幼就急着要下场,林安然才会如此惊讶。
封晟瞧着林安然那模样,道:“你放心吧,县试是来年二月,我和安业还有大半年的时间温书备考!”
林安然轻瞥了一眼封晟,好似大半年过了就能考上了一样。
科举考试若是那么容易,岂不是人人都能读书科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