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朱怀也愣住了。
原来,这些事情,史书中并无记载。
完全是他在民间漂泊多年,搜集到的各种信息,经过整合分析后,推断出的最为合理的情节链条!
他自认凭过去的见识无法透视表象,探寻内在的因果。
然而,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那么,唯一的推测可能是,在系统融入了“天意”般的智慧后,展现出的逻辑推断能力!
朱元璋陷入回忆,略带苦涩地向朱怀试探性问道:“依你看,当年朕诛杀那些人是否错了?”
朱怀摆摆手,语气坚决:“若换作我,恐怕下手会比先皇还早,能忍耐至今,已是先皇格外开恩了,但他们却不领情。若是寻常百姓,也许可以网开一面,但作为皇帝,必须得顾全大明江山全局。”
朱元璋颌首赞同,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困扰他已久,此刻得到了共鸣,心境豁然开朗不少。
身为帝王,他本无需他人理解其决策背后的缘由,然而帝王也是人,同样渴望获得认同。
他品味着朱怀的话,眼中闪烁赞赏之色,不住地点点头,捋着胡须追问:“你说当年朕辛苦劳碌、堪称贤明君主,此言何解?”
朱怀解释道:“这其实很简单,新朝初建,百废待兴,诸多政务都需要皇帝亲自操劳,怎能不疲倦呢?而难得的是,先皇出身农家,即便登基为帝,仍能保持脚踏实地的品性,实属难能可贵。”
这句话,朱怀是发自肺腑的。
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大概只有朱元璋在称帝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农民的本色。
朱元璋深受触动,满怀感慨:“确实如此!新朝初创,国家动荡不安,稍有差池,大明江山就可能走向歧途,皇上他老人家若不多吃些苦,多受些累,又如何能让这份基业千秋万代传承下去?现今承受的劳累和困苦,总好过让后世子孙遭受磨难!”
朱元璋一生中最在意的软肋便是他的子嗣,也正因为这个软肋,最终引发了骨肉相残的悲剧。
这些事情,朱怀不愿过多与老黄头讨论,并非有意隐瞒,只是觉得没有必要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