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iquxsw.cc,日月风华 !
川中问题兵不血刃解决,秦逍却也是心中欢喜。
只是南疆那边迟迟没有音讯,却是让秦逍有些不悦。
裴孝恭进京进谏之后,秦逍也是一番封赏,依然下旨由其统帅南方军团,秣兵历马,保持对南疆的压力。
其实解决南疆问题,对秦逍的总体战略来说尤为重要。
南疆问题如果不解决,裴孝恭的几万兵马就只能被拖在南方。
这些时日,秦逍几乎每夜都是和媚儿在一起。
这当然不只是为了和媚儿亲热,最要紧的是跟随媚儿学习治国之术。
媚儿毕竟辅佐夏侯多年,对于政事还是颇为了解,将许多经验都教授秦逍,而且对秦逍一一分析大唐各州的情况,甚至各州的官员才干她都尽自己所知告诉。
一段时间下来,秦逍对于大唐帝国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中诸事复杂,也让他明白了打天下难而治天下更难的道理。
秦逍知道,夏侯当政最后这些年,帝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太多的弊端,许多问题积压下来,甚至已经达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帝国恢复繁盛,首先便是要祛除诸多弊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一点秦逍倒是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他本就是勇气过人之辈,帝国身上既然有毒瘤,那他也有足够的勇气去拔除。
不过也正因为帝国本身的问题,所以很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收复西陵,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收复西陵,就需要招兵买马,豢养兵马,就需要国库充盈,要让国库充实,自然不能盘剥百姓,只能是让帝国走上正轨,百姓的生活富足,才能够让国库开始充实。
所以当下根本不可能在帝国进行大肆军备。
收复西陵的兵力,只能是从既有的兵马之中进行调动,而其中最主要的两支兵马,就是南方军团和东北龙锐军。
顾白衣坐镇东北,训练骑兵,这是从一开始就为收复西陵做军事准备。
但只是东北练兵,力量还不足以与兀陀汗国力拼。
集结于徐州的数万兵马,秦逍已经下旨各州兵马返回本州,虽说到时候可以从各州抽调一部分兵力,但毕竟各州也需要兵马坐镇,如果所有的兵马全都集结到雍州,大唐各州空虚,说不准就会生出事端。
如此一来,南方军团那几万兵马就显得尤为重要。
维持南方军团和北方四镇的兵马,每年帝国财政就要承担不小的压力,如果继续招兵买马,只会让本就虚弱的国库雪上加霜。
所以秦逍的思量,便是率先解决南疆问题,从而解放南方军团,调往雍州备战。
而且从媚儿口中也清楚得知,南疆一直维持着两万兵马的兵力编制,这实际上也成了南疆两郡最大的负担。
以两郡之力长期豢养两万兵马,对南疆百姓来说,其实是苦不堪言的事情。
慕容氏对南疆两郡一直都是征收重税,如此才能勉强支撑军费开支。
但这也导致南疆百姓慕容氏怨声载道。
实际上南疆这些年来时不时地就发起动乱,只是慕容氏手中这两万兵马的力量实在太强,一次又一次将动乱扑灭下去,但也因此慕容氏在南疆的根基实际上早就动摇。
如今南疆的情况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般平静,甚至早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慕容长都要维持两万兵马的庞大开支,就只能向南疆百姓征收重税,这就导致人心思动,叛乱时起,如此情势下,慕容氏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兵力镇压叛乱,始终不敢削减兵马,如此恶性循环就根本无法解决。
如今慕容氏能够依然坐镇南疆,早已经靠的不是威望,而是南疆军这把利刃。
这支军队一旦衰弱甚至解散,慕容氏也就大难临头。
媚儿也是解释,夏侯在位之时,南方军团其实有机会趁南疆动乱之时进军收复,但夏侯却是担心一旦开战,南方军团会陷入南疆战事,如此情势下,很可能就招致北方诸部的觊觎。
而且在秦逍拿下东北之前,辽东军名义上虽然隶属于大唐,实际上却是一支割据力量,夏侯对辽东军从来都没有放心过。
正因为夏侯登基之初遭遇过三州七郡之乱,心有余悸,所以始终不敢下旨南方军团杀进南疆,唯恐三州七郡叛乱的情况再次出现。
此外国相夏侯元稹也是存有私心,一直是以南方军团作为制衡太史家的力量进行培养,也不愿意南方军团轻易陷入战事。
南疆慕容氏能够一直存活下来,固然是慕容氏确有手腕,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夏侯兄妹心有顾忌。
秦逍在媚儿的详细分析下,却也是下定决心,在收复西陵之前,哪怕是要经过一场艰苦的战事,也必须先拿下南疆,只有后顾无忧,才能够集中大唐的力量,对西陵发起最后的攻势。
不过从媚儿口中了解到南疆的详细情况后,秦逍却是知道南疆内部存在极大的问题。
打击主要敌人之前,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南疆两郡对慕容氏怨声载道的势力不在少数,秦逍心知如果先行对南疆进行一番策反,甚至在南疆发展反对慕容氏的力量,那么等到南方军团对南疆发起全面攻势的时候,必然是事半功倍。
而唐蓉之前便说过,当铺在南疆也有势力,如此一来,大可以利用当铺在南疆先行做动作。
当然,南疆攻略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实施,毕竟如果能够和平解决南疆问题,那是再好不过。
秦逍一直等着慕容氏派人入京,可是没等到慕容家的人,却等来了渤海国的使臣。
渤海国使臣是由顾白衣派出的兵马一路护送进京。
渤海使团来朝,让秦逍有些意外,而秋娘跟随队伍进京,秦逍并不意外。
因为此前秦逍已经派人去往东北,要将秋娘接回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