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求学之路(1 / 1)

公元前430年的一个春日,鲁国曲阜城阳光明媚,微风轻拂。

吴起怀着满心的憧憬与期望,踏入了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他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大儒曾申的学塾前。

学塾坐落在一片宁静的竹林之中,周围环绕着潺潺的溪流。

吴起恭敬地递上自己的名帖,请求拜入曾申门下。

曾申见他目光坚定,且对儒学充满热情,便欣然应允。

从此,吴起成为了学塾中的一员。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学塾的屋檐上,吴起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

他身着整洁的儒服,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准备聆听先生的教诲。

曾申先生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讲解着儒家经典的深奥哲理。

吴起则全神贯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先生,手中的竹简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重点。

他时而微微点头,时而若有所思,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有一天,曾申先生讲到《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向学生们提问:

“你们如何理解这句话?”

同窗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这是教导我们要经常温习所学知识,才能感到快乐。”有的说:“是要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轮到吴起时,他站起身来,拱手说道:

“先生,学生以为,‘学而时习之’不仅是温习和运用,更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领悟到更高层次的智慧和真理。”

曾申先生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的目光:“吴起,你能有如此见解,实属难得。”

同窗们也对吴起投来敬佩的目光。

课后,吴起仍不满足于课堂所学。他主动找到曾申先生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