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第301章 大自然的馈赠(2 / 2)

……

而经过小半个下午和整个夜晚的夏天众人,终于在清晨时分到达了沈城车站。

夏天:我来沈城站了,我现在就抓你,你等着嗷~

按照提前约定好的,夏天他们跟这边的沈城辽省台对接,李成儒跟人家对一对流程啥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民风太热情了,夏天就觉得吧,辽省台怎么来这么多人?!

我们一个12人的摄制小组,你们来十八九个接待是吧?

而且这么多人都偷看自己干什么?然后排队过来跟自己握手?

还我粉丝?

有几个跳脱的年轻人,差点就没当场给偶像展示一段“中国人不蹦洋迪”!

东北这边现在在全国都算得上是名列前茅的发达,工人比例极高,也更加的开放。

那盘《别问我什么是迪斯科》,在这边卖的都要爆了!两次调货都卖光了!

怪不得后来我大东北成为“娱乐输出产地”、“文艺复兴沃土”、“整活儿培训基地”呢?

在你们这就没打下好根儿啊~

夏天他们被安排到了省台的招待所,夏天简单安顿了一下。

然后就给小旭打电话:“……我们到了,现在在辽省台的招待所。”

小旭在胡同口放下电话,蹦蹦跳跳的就往家跑:“妈,我得去沈城一趟。”

“去沈城干嘛啊?”

“啊,有一个央台的纪录片,我去给帮个忙~”

“刚回家没几天,又要走!”

“明后天走,两三天就回来!”

一边的小阳一脸兴奋的问道:“姐,我能跟你去吗?去看看热闹!”

她扯着小旭的袖子撒娇,希望大姐能够心软一些。

小旭想了想,道:“带你去也不是不行,但你得老实点,不能啥都瞎问嗷~”

“那肯定的!”

小旭扭着头看她,小阳:“肯定不能~”

……

夏天这边还在跟辽省台的一些工作人员描述自己的想法呢。

“主要是通过地方美食,延伸到人文,进而展示不同地方的精神内核……”

“我打算自己作为主角,旁观一对祖孙的生活、烹饪经过,以祖孙两代的不同观念和习惯,展示从闯关东到现在东北的变化,但最终会在一顿饭的时候,将这不同的观念和习惯合二为一!”

也能展示一下人们从大集体到改开后,在生活方面的种种变化。

“到时候作为旅者的我会经常出镜,跟各地老乡交流吃饭,然后展望一二。”

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旁白呢!

“在这期节目的最后,还会放出一些拍摄时候的絮和艰难,让观众一窥拍摄节目的经过。”

絮这是必须的,这年头应该是非常新颖的东西了!

夏天打算以“自己”,作为一位全国出差的旅人,见证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地方美食,以及不同的人文关怀。

原时空的《舌尖》,大多是以旁白的视角,阐述片中人物的故事和心理。

而现在,这个旁边变成了夏天的这个旅人角色,以一种擦肩而过、若即若离的视角,“旁观”整个故事。

不光是东北这边,后面的三个地方也是这个风格。

只是故事和人物不同,地方的美食和精神内核也不一样。

夏天觉得,《舌尖》能不能成功,抛开画面、构图、光影、色彩、摄影等专业方面,风格和内核是最主要的!

当然,充满人文关怀,又接地气的优秀文本也是少不了的!

民以食为天。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故土一盏灯。

这美味根植于人心中最朴实无华的情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个是情怀。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每当灶火燃起,香气弥漫,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家,才获得完整的意义。万家千户,味道你迥异,但幸福的滋味,却何其相同。

以后一定要让“大自然的馈赠”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

“太好了!夏天同志说的太好了!光是听你的描述,我就已经迫不及待了,仿佛看到了袅袅炊烟和热气腾腾的饭菜!”

“正所谓:吉省的蛤蟆,苏省的蟹,两广吃遍自然界,西北的羊肉顶一切,东北的大酱沾世界~夏天同志你一定要试一试咱们东北的哈什蚂!老补了~”

辽省台这边的一位制片主任一脸振奋,他觉得这节目一定能行!

所谓的哈什蚂,是一种青蛙,大名中国林蛙,又称雪蛤,长白山特产。

雪蛤干被称之为“动物人参”,是“长白山八大山珍”之一!

主任:不愧是你呀,夏天!

当初那个冬天,夏天从辽省唱到了黑省,那也是留下传说无数的!

这次的节目一经播出,一定能让全国人民都看到更加真实、亲切的东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