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堂开店做生意,门路自是人来人往又杂又广。
但大魏并不兴易学,前朝便不兴,今朝则可以说是没落了,也不知其因,反正现今整个京城能找出对易学极感兴趣极通者,或极厌极恶易学者,左右也不过他们十二个人。
公候豪门中更是从不兴易学,但说不兴吧,大魏还是有钦天监的。
凡是国之大事喜事,皇帝都得找钦天监卜个卦算下日子什么的。
除此,余者皆不过半桶水,纯属看着顺眼,可有可无,并不执着。
故蔡老板的易学堂虽说是三代传下来的老店了,但其实生意也就一般,勉强维以生计,这还是三代积累下来的老客源撑着。
要是哪一日老客源也没了,蔡老板想着这店也该关了。
为此,蔡老板也想过法子。
还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蔡老板道:
“当时我折腾过不少法子,说起来也都是平常的法子,像打折啊,像买一送一啊等等,都是市肆上面商家店家常使的伎俩!”
平常的伎俩使了几日,生意没什么起色,反倒因着促销赚得更少了,日暮关门,突然就来了一个人。
朱怀古问:“谁?”
蔡老板摇头:“不知道!”
当时易学堂已经关门关了大半,伙计都快收拾妥当要下工归家了,没想关最后一道门板的时候,突然来个人拍门,也不是那种大力不停地直拍门,是那种曲起手指轻扣门板的声音。
声音不大,且只三下。
但伙计是看顾店面的伙计,耳聪目明自是不必说,这细微的声音伙计立刻就听到了,还没开门呢,就见一只手伸进门板缝里,将一张宣纸递给伙计,然后一声不响地走了。
伙计从听到扣门板声到接过宣纸及出门去看是谁过程的时间,前后不过几息,快得让伙计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