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於天宝和蔡蓬莱被清廷软弱的卖国条约气得大叫,泱泱大国被小日本岛国欺负得如此地步。实在气愤填膺,怒火中烧,大叫,反了!反了!蔡蓬莱是个咸丰秀才,识得全局,低声说道:小声点,不要这样大叫,被一些小人知道了,反而受害,未有成事就被官府知道了,难以举事。这个造反不是简单的事,光要造舆论,说真理,使人识得大局,百姓方能跟你举事,忙目举事,反而适得其反,一人力量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首先发动百姓和一些仁人志士共同谋划,才有成效。
於天宝听了,点头称是,师父说得有理,那以后怎么办呢?望师父点拨一下,弟子好行事。蔡蓬莱说:有志者事竟成,先安稳心来,把舆论造起来,到周边几个县去串联,把声势造起来,再联络各地有识之士共同举事策划,人多势大,星星之火,必然燎原,到一定时振臂高呼,不愁无人不参与其中,天宝
天宝一拍大腿,说声就这样,我俩分头行事,你往东,我往西到外县去发动群众,不愁起不了事的。
蔡蓬莱说,我以事先就把舆论造出来了,前几年说有天石掉下田中,石中有“天宝”二字,将来得天下必是叫“天宝”这个人得天下么?你到老丈人家定亲,背上有青龙纹身,说你是上天派下来的龙下凡,是“真龙天子”这是造玄机舆论,人们一时闹开了,趁这契机再造一些舆论,人们必是信以为真,我有几句歌谣放出去,有这几句歌谣在人间传唱,必有效果的。这几句歌谣是:天沉沉,地沉沉,真龙天子出多云,百姓有衣穿,家家有粮存”只要把这几句歌谣一唱出,前后呼应的舆论不就有效果吗?
於天宝一听,哈哈大笑,真有你的,会蛊惑人心,把我於天宝捧神了;我有这个能耐么?蔡蓬莱也笑道:成大事者,不择手段,只要有成就,先把舆论造起来,必起效应的。於天宝把笑声一收,好!我怎么办,师父只是心中有数,我不闲乎,明天就分头行事,暂且搁置,话分两头。
蔡蓬莱是有心计的人,不愧为是读书的人,他把几句歌谣教会附近的儿童小孩传唱,从近邻而远村,不断放出这几句话来,不一时,各处小孩都传唱开了,有的小孩敲着盒子,边敲边唱:“天沉沉,地沉沉,真龙天子出多云,百姓有衣穿,家家有粮存”,这几句歌谣,唱出如今时局灰暗,被官府欺压,百姓生活艰苦,无衣穿,无饭吃。说得实际,天气灰暗,无出头之日,加上外国列强在中国大肆掠夺,受其大辱,国人设法生活下去,暗示真龙天子就在多云山之处,象征的歌谣,如是一团火焰在腾腾燃起。
和尚散发出如此歌谣,在各处到有效应,一些小孩成群结队,日夜不停地传唱,一些有识之士听了,说得实际而且暗藏玄机,也激起了共鸣,天下快完了,中国太黑暗了,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如有人造反适得其时。应得把这个黑透的朝廷推翻,天下才有明日,此事暂且不提起。
且说:多云山不远专有一村,名若潘家村,村中有一人计多,叫潘先然,其人有正直识大义,爱打抱不平,敢说敢干,,不畏强暴而得名。在他村中有一户族人家大口阔,无田无地,生活得十分贫困,这户家主人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生活无法过活,租了邻村一大户姓陈的稞田,二亩田。这家大户为人狡诈,不是善良之辈,他说道,租田种可以,年租交五石税粮一亩。把好点田租给你,秋收过后收粮交税两不误。潘家佃户,一想亩税粮一亩五石粮有些高,如年成好,还有口粮可剩,如年成不好或天灾怎么的,所乘无几了,白白帮人家种田干活,这家人无法还是租了二亩种下去了。他想到秋收把粮收起起了,闲田还可以种些别的作物,也可以收些杂粮养家糊口,就这样,这家人精心种田,勤奋种植,到秋季果然稻子长势很好,必有收成。
陈家大户人,闲来无事快秋收了,到田中观看,这两亩稻子长得好,暗中有了心事,家中收藏有大斗,秋收粮食入库,就用大斗收过,一斗多两升来,不让人得半点便宜,这家人黑心就这么做。秋收了,潘家佃户,辛勤收割,打场楊谷忙了几天;他也乘巧借来粮斗,是正斗正量地,把两亩十斗粮量好了,装袋子送到陈家大户中。这个狡诈之人把大斗收进,量好十斗粮,到了此地少了两斗,潘家佃户说,老板不是说五斗么?我这怎么只有四斗呢?陈大户说:是呀,说是五斗,是按我家五斗收的,有那些不对呢?庄户无法诉说认了陈家大户,从家中又挑来的两斗粮来,这两斗一挑来,家中所剩无几的粮了,说是五斗收了六斗粮来,潘家佃户气得大病一场,一年下来白白帮人家种粮了。
此件事被潘先然知道了,也很气愤,如此欺负人,他说道,世上有如此黑心人,专欺负百姓穷人,丧尽天良没有人性,决不能放过此人,一亩田收五石粮本来就高,又用大斗收进,他家中必有小斗备用,用小斗放出的,我去试试看,如有小斗那就抓住把柄了,非出他洋相不可,把他多收的粮吐出来。
寒冬腊月到了,潘先然来到了陈家大户,说声陈老板真不好意思,在下家中中粮不够吃,想从你家中借三石粮食如何。陈大户家中有的是粮,几百亩田,几个粮仓都是粮食,见有人借粮,一口应承,行,先立账本,后写借条,押手印就可挑粮食。
如是潘先然叫来了三个人帮着挑粮,陈大户说,借粮就按我家斗量,还粮时,也是我家斗量。潘先然说行,就依规矩办事,陈大户就量了三个斗的粮给了潘先然,他心中有数故意将斗中粮拨下地中,散了一地,向大户问,老板拿个扫帚来吧,不小心把粮泼酒了,扫一扫,大户见了把手中账本江印泥放在一边专找扫帚去了。潘先然立马用手摁了一手红印泥,马上将斗底擢了记号,斗底下红印泥抹不掉,陈大户也不知。
到了第二年初,潘先然又来借粮,陈大户说:你去年腊月借的粮还没有还,又来惜粮,不肯借,潘先然说,老板哪:居不知我从你家借的粮食乡邻都知道了,这个老实巴交的人不敢来你家开口借粮,他家人口多,没饭吃,就委托我到你处借粮,你放心,我出面,有我担保,我开条据总可以吧?
陈大户方开口借粮了,又是小斗放出:这回潘先然带了五六人在门外等候,他说道,我把箩担挑进来,又是借三石粮食。潘先然把人叫进了粮仓,五六人立在粮仓内,一人手拿一口斗进来了,他将量好的斗带过来斗一倒,少了半截。潘先然说你这斗是什么回事,少了许多呢?陈大户说:我家借粮就依我家斗来量,还时还不是按此斗量进吗?啊!原来如此,潘先然说:如今庄户人家都依规矩办事,那好!我就按你规矩办事,我借十斗粮食,把我老哥的十斗粮今年我税全部还了,就依今天这个斗总可以吧?陈大户说,“那怎行,今年粮食还没种,你怎么还呢:他说道:你们俩已立下文书,佃田五年,那能更改,我来还被栩可今天就还,众人齐事说,你这大户先还怎不可以呢;觉得以后劳动,大户急起来了,不惜,不借,没有这个规矩。
潘先然把脸一放,你说没有这个规矩,我今天必须要打破这个规矩,你这只斗有大问题,我已做了记号,你大斗收进,小斗放出,不知黑了人家多少粮食。现用我这斗当面证实了,看你怎么说?众人迫视陈大户,盯着他不放。
此时陈大户面色十分不安,红一阵白一阵,无以狡辩,潘先然又厉声说道:“你家租出一亩田,一年要收五石粮食,还用大斗收进,昧着良心坑人家,做出缺德的事来,今日将你一大一小的斗送进县衙去说理去,在公堂上做个了断。”
陈大户一下慌了神,连忙哀求说道:“老弟不要这样,有事好说噻,我改就是了。把先前的粮食全补上,现在就补,以后再不这样做了。”
潘先然接着又说:“先前的粮食就补,那么一年稞粮五石也要降下来,人家一年做一亩田,收多少粮你可知道?把五石粮交去,所剩无几了,这样的高利贷能承受得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