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后我苦笑地摇了摇头,这小丫头真是人小鬼大,总会动不动让我想起当年火车上的雨桐。
就外表来说九二式就和《集结号》里描绘的一样,在这种狭小的隧道中,要是日本人的加固措施做得不是很好,随便开炮可能引起洞穴的连锁崩塌反应。这不是威力小不小的问题,我们不是这条隧道的设计师,它的承重结构是怎么样的,我们完全不知道。
但这也比让我们被虫子活活吃了的结果好多了,我宁愿被压死,也不要那样。
在枪口的闪光的照耀下,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那些地虱婆组成的虫球已经越来越大了。我们的火力已经完全比不上它们自我修复的速度了。
最麻烦的还是它们甲壳上的那些火山岩,虽然比起其他种类的岩石,比如玄武岩,火山岩的硬度都低上不少。但这东西毕竟是石头,他不会比生物组织还要软,最外层的地虱婆,别说是是九二式重机枪了,我们的54式都能很轻松的打穿。
要命的是,这东西实在是太厚了......子弹连续穿过几层虫子后就完全失去了动能。这一点上那些火山岩起到了非常大的妨碍作用。要是没这些东西,我敢保证九二式重机枪一定能给它打个对穿。
我是不知道这种诡异的团队意识,这些地虱婆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可以说它们的习性和以蚁后为中心的蚂蚁完全不一样,按理说它们根本不存在什么单体就能左右整个族群兴亡的皇后。那它们究竟在保护些什么?我实在是想不通,而且看这样子它们也不会再给我时间想了。
最前线上,那些被日本人精心设置的铁丝网和尖锥组成的路障,在这个以火山岩为外壳的虫球看来,简直和小孩子玩具没什么两样。它们随便一滚就被压成了一堆碎屑,战壕也被轻描淡写般地滚过。我有点抱怨日本人为什么不把这东西挖的再宽一点了......
我们的枪声就没有停止过,它们听起来还是那么威力无穷。可最终达到的战果不过是打掉几只地虱婆而已,在之后就泥牛入海毫无反应了。
“陈在海!你们还没弄好吗?我们这儿有点顶不住了!”塔莉亚搬来了第二箱九二式的子弹,满脸焦急的对陈在海大喊。
“这东西又不是你们老家那的套娃!你以为大的套小的,一个一个像他妈的白痴一样地装上就没问题了?”看来陈在海本人也非常焦急,那门炮是真的有年头了。他满头大汗的鼓捣了半天,也没见有什么成果。倒是一旁的两个工程兵找到了一箱密封得很好的炮弹。
“不许你这么说我们的民族艺术!我还是很喜欢那个的!”我说塔莉亚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情和陈在海斗嘴?
我一直以为塔莉亚和陈在海不一样,是一个看得懂情况的人。不过这样看来,她似乎也好不到哪去,骨子里还是和陈在海一样,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
不久以后,在我经历过更多之后我才发现,他们这种反应才是正确的。尤其在更之后,当我自己也带队,成了真正的领导后,更意识到了这么做的必要性。我们是整个队伍的重心,我们要是慌了整个队伍的人心也就散了。
危急时刻,避免这种情况有很多种方法,像伊万那样用钢铁一样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作战态度去应对是一种方法。
想陈在海他们一样,故意用轻松的态度开开玩笑,活跃一下气氛,让所有人放松下来,也是一种方法。
陈在海和塔莉亚一定不仅仅是简单的大学同学。之前那种完美的配合是,现在这种从容的应对态度也是,总感觉他们经历过类似的遭遇一样......
这是一种智慧,只有在真正经历过后才会明白,人也就跟着成熟了。回首过往,我的成熟总会伴随着一些只会让我想要忘却的经历,这真的是一个很讽刺的事实。
成熟的代价?我总是在想,如果能选择的话,我真的希望自己一辈子,都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傻瓜......
总之在他们两个斗嘴期间陈在海总算是弄好了那门九二式步兵炮。他大声吆喝着工程兵装弹,他则是开始调整射角。说实话这可不像电影里谷子地那样随便瞄瞄就行了,小说电影里的描写都把这个过程简化了。
要是不信,可以去哪的庙会,试试射击游戏,三点一线的道理谁都懂,但是明白不代表你会用。
再加上我们所处的环境光线非常差,只靠着一闪一闪的机枪闪光更是难以命中。别的不说,要是一不小心射到天花板上去,那就我们真的可以去见马克思他老人家了。还随便带着一个巨大的虫球当礼物,真不知道他老人家看见这阵势会不会让我们进门......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