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气象局(2 / 2)

云海迷踪 雪落苍莽 1563 字 2023-11-23

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当时的我们自身难保,这只奇怪的队伍很快就被所有人遗忘。我们也被收编,就在这期间我第一次听到气象这个名词,原来这个机构是一直是一个气象研究部门。

中国气象学的历史很多人都不清楚,这毕竟属于专业范畴,许多人对于气象的了解仅限于天气预报,这里我引一段说明便于理解。

中国最早的气象资料与其作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密切相关。中国中心气象期的气象资料是英国人观测的。

为了气象研究的便利,英国传教士将气象观测这一技术带入中国,1869年,他们建立气象站。1905年,日本测候所建成,1907年开始完整地记录气温、降雨量等,中国比较完整的气象资料记录由此开始,至今整整一百年。

1930年,英国建立了海关测候所。从1930年至1938年的气象资料,由英国测候所提供。在此阶段,中国人也开始参与气象观测。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气象资料由此中断。

气象资料上,1938年至1946年这9年的气象资料仍是空白。抗日战争结束后,1947年,国民政府建立了二等测候所恢复气象观测,1948年改为头等测候所。1957年,气象局正式成立。

从这一年开始,气象预报才开始正式对社会发布。建国初期,气象探测网点十分稀疏,专业人才奇缺,预报业务极其薄弱,气象服务单一。

许多主要技术人员都是从国民党投降来的,我就是其中之一。似乎因为之前在气象部门呆过的原因,至少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成为了中国气象局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没有经验没有设备,那时中国的技术和设备大部分都是从苏联引进的,面对大胡子俄国佬的那些设备说明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还记得当年我是一边吃着窝头一边学着俄文。

气象这个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就这样我们上午听苏联专家讲专业知识,下午集体学习俄文,晚上练习操作设备。中国第一代技术人员都是这么过来的,对于我们来说没有知难而退这个说法,因为我们真的无路可退......

这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但也仅仅是艰苦,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和我们之后几年经历那些事比起来什么都不算。我更不会预料到我以后的生活会变得如暴风肆虐的海上孤舟一般无助,但这都是后话。

就这样我平静地工作了七年,经过数年的发展探空站达到69个,高空测风站65个。初步建成了气象通信网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先后成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室,建立了天气预报与气候资料业务。

形式一片大好,711、713天气雷达网也开始建设并初具规模,气象卫星事业也开始起步,卫星云图也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野外观测的压力也越来越小,如果没有那件事情我会一直这么平静。

但命运往往喜欢捉弄人,更是具有深深地讽刺意味,这些都是我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你越是想逃离名为命运的枷锁,它就会把你累得越紧,直到你筋疲力尽也不会放过你......

你所做的一切名为反抗的挣扎,不过是让你越来越陷入命运这个泥潭无法自拔。

我总是在想如果我不以鹏为名,也许就不会进这个所谓的气象局了吧?那王天师所说的以天为邻原来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是一个迷信的人,那个年代崇拜的是坚定的唯物主义,打到一切怪力乱神。我们看的是语录,相信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我们坚信我们的行动会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所以当我们这群人遇到唯物不能解释的事情时也是最无助的,最受打击的,这种感觉无异于毁天灭地。

一切始于我成为新中国气象员的第8个年头......1964年一张改变了我人生轨迹的气象云图出现在我面前,突然地,毫无预兆地。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